找到相关内容411篇,用时1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敦煌本《坛经》、《曹溪大师传》以及初期禅宗思想*

    却被净缚。……看心看净,却是障道因缘。”(第十八节)又说:“外离相曰禅,内不乱曰定。”(第十九节)神会也说:“不见身相,名为正定;不见心相,名为正慧。”(《神会语录》第二十一节) 同时,从以上那则...神会把般若学的遮诠之法,也运用到底了。如“一行三昧”是禅宗南北两宗都提倡的法门,但敦煌本《坛经》中却指出,“迷人著法相,执一行三昧,直言坐不动,除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三昧。若如是,此法同无情,却是障道因缘...

    楼宇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0551006.html
  • 《坛经》的基本思想和禅学意义

    并非教人看心看净;禅的关键是内心体悟,故不应拘泥于外在功夫和形式,只须任运自在。他进而认为,“看心看净,却是障道因缘”,坐禅不仅不能得悟,而且妨碍觉悟。王维《六祖能禅师碑铭》也有类似记载,说:“至于定...不能成佛;传统佛教强调坐禅用功,惠能却以为坐禅是“障道因缘”,提出“一切时中,行住坐卧,常行真心”这一新观念;传统佛教鼓励出家修行,惠能却认为,“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由在寺”。这样,惠能就在一向重视他...

    潘桂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1763975.html
  • 敦煌本《坛经》、《曹溪大师传》以及初期禅宗思想

    妄也。净无形相,却立净相,言是功夫,作此见者,障自本性,却被净缚。……看心看净,却是障道因缘。”(第十八节)又说:“外离相曰禅,内不乱曰定。”(第十九节)神会也说:“不见身相,名为正定;不见心相,名为...,即是一行三昧。若如是,此法同无情,却是障道因缘”(第十四节)。这就是说,“一行三昧”用之不当也会成为“障道因缘”的。又如神会在《与拓拔开府书》中说:“但一切众生,心本无相。所言相者,并是妄心。何者是...

    楼宇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2964295.html
  • 坛经的功夫哲学

    即是仍然永恒地在定境之中,在定境之中者也仍然要有生活的对应,此即“道须通流”之义,所以慧能极力反对空心静坐的功夫说法,此实为最不见道的障道因缘。如其言:  “迷人著法相,执一行三昧,直言常坐不动,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三昧。作此解者,  即同无情,却是障道因缘。善知识,道须通流,何以却滞,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,心  若住法,名为自缚。若言常坐不动是,只如舍利弗,宴坐林中,却被维摩诘诃。善知  识,又有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2765857.html
  • 漫说《坛经》——丝路佛教文化现象研究之五

    ,也不同于一般佛家的“坐禅观佛”和北宗禅的“扫尘看净”。  敦煌本《坛经》直接了当地否定了传统的坐禅成佛方法,指出“看心看净,却是障道因缘”,给坐禅和禅定赋予了新的含义:  何名坐禅?此法门中,一切...领悟去获得,任何哲学的思辨、逻辑的推理、和科学的实验都是“障道因缘”。敦煌本《坛经》敦众生见性成佛的方法,正是“自悟”:  般若之智,亦无大小,为一切众生,自有迷心,外  修觅佛,未悟本性,即是小根人...

    武守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0266380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佛说无量寿经讲记(十七)

    障碍圆满波罗蜜多,即行持波罗蜜多时有三轮分别,致使波罗蜜多不能圆满。   二障障碍什么:障道、障果。对大乘行人而言,障道的“道”指的是波罗蜜多。烦恼障是障碍清净波罗蜜多,所知障...。这样导致波罗蜜多不能圆满。这以上是障道。   就障果而言,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生死,所知障主要障碍一切种智。如《小乘俱舍论》云:“主要障碍获得暂时解脱的同类恶心,都是烦恼障。&rdquo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佛说无量寿经讲记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04725325700.html
  • 佛教与特异功能

    非无慧修通者可比。若不求智慧而先修神通,费力终生也未必能得,即使得通,缺了智慧的印持,极易成为障道因缘,乃至使人走火入魔。尤其得通后随便炫耀显示,不仅消耗能量,障碍定慧之修学,而且极易孳生烦恼,贪着名...,一则全力向上,一则专一念佛,唯恐神通障道故予严厉呵止,这无疑是正确的。但若执而不化,则亦成见障。一些人凡见人言通现通,皆斥为魔子妖孽,乃至谤历代祖师高僧现神通者为犯戒,欲将神通从佛学中取消。实际上,...

    明 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3346756.html
  •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

    山  忏悔一切   障道重罪  经行修禅  若得成就   五通神仙  及六神通  闇诵如来   十二部经  并诵三藏  一切外书   通佛法义  作无量身  飞行虚空   过色究竟  至非非想  听采...诸佛无优劣  但随本愿行   随诸佛方便  示现种种名    我今入山修习苦行。忏悔破戒障道重罪。今身及先身是罪悉忏悔。为护法故求长寿命。不愿生天及余趣。愿诸贤圣佐助我。得好芝草及神丹。疗治众病除...

    南岳思大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14460937.html
  • 妙云集导读(二十一)伽与律制(1)

    权利义务与社会安宁。制订戒律之考量则不止于此。僧尼犯行,不但会障碍自己修道,而且会影响僧团生活与佛教名誉,并且很有可能断人善根。例如:僧人犯了淫行,未必会影响到社会安宁,可是会形成个人的障道因缘,也会影响到僧团的和乐清净,并且影响到社会对佛教的观感,不符合社会对僧团的期待。这些层面都必须考虑在内,方能决定戒律的适切内容。又如:在僧团中大声说话,不依规定作息,这容或不是障道因缘,也不会影响社会安宁,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0568503.html
  • 永明延寿禅师的净土信仰之确立

    事法调伏其心,破除其重的障道之罪,使其能够身心清净,得尝法喜之味。若重的障道之罪已除(得戒根清净),而欲一心常寂,入深三昧,则须改变以前的修行方法,直接依照《安乐行品》所说的方法去修行即可。因为,此时若...

    杨笑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1578556.html